哈姆雷(修訂版)
四個世紀以來,莎士比亞戲劇的舞台演出以及詮釋注疏,見證了各個時代的劇場風尚和文學品味;每一種理論、每一個學派,無論是滾滾長江或是涓涓細流,都各自挾帶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洞見與偏見,同奔莎士比亞研究的浩瀚大海;「莎士比亞工業」早已成形。
在莎士比亞三十多齣劇本中,《哈姆雷》一劇情文並茂,最受青睞。表面上,羶色腥作品的主要成分一應俱全:鬼魂、謀殺、懸疑、政治、權術、亂倫、情愛、復仇、間諜、瘋癲、武打……。而在更深層處,它所探討的人生種種:生與死、善與惡、真與假、復仇與寬恕、天命與人力……又都是亙古以來哲人企圖尋求答案的問題。
劇中人物範圍廣闊,上自國王、廷臣,下至演員、掘墓人;主線哈姆雷的復仇故事以外另設多條副線,大戲之中涵括多個小戲,不僅結構多元,語言層次更是複雜。而在莎士比亞筆下,各個角色、各式情緒、各種場景的描繪無不入木三分。無怪乎《哈姆雷》是文壇最大的市集:貨色齊全,都有保單和商標。
這本新譯《哈姆雷》字斟句酌,特別注重語言和戲劇的密切關係,力求保持原作多采多姿的風貌。書中〈緒論〉引經據典,詳實可靠,文字深入淺出,適合研究參考,更是本劇的最佳導讀。
作者簡介:
威廉‧莎士比亞(William Shakespeare, 1564-1616)
莎士比亞,俗稱莎翁,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,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。他傳世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、154首十四行詩、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等。
他早期的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,1600年之後,創作了主要的悲劇,包括著名的《哈姆雷》、《奧賽羅》、《李爾王》、《馬克白》。後期作品轉為創作悲喜劇,又稱為傳奇劇,並與其他劇作家合作。
莎士比亞在世時被尊稱為詩人和劇作家,到了19世紀,因為浪漫主義作家的推崇,聲望到達顛峰,迄今不衰。如今莎士比亞的作品依舊廣受歡迎,跨越時空與文化,在全世界不同國家以不同形式和語言演出。
譯者簡介:
彭鏡禧
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及碩士、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。曾於耶魯大學、牛津大學、芝加哥大學研修。歷任維吉尼亞大學客座教授、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、中華戲劇學會理事長、臺大外文系主任、戲劇系主任、文學院院長、特聘教授。現為臺大名譽教授、輔仁大學客座教授、中華民國筆會會長。研究領域為莎士比亞、文學翻譯、跨文化研究;編著譯作品四十餘種,包括莎劇《哈姆雷》(Hamlet)、《威尼斯商人》(The Merchant of Venice)、《量.度》(Measure for Measure)、《李爾王》(King Lear)。
留言列表